
民國19年 誕生於江蘇,名「保康」。
民國32年 十四歲,於江蘇南通廣教寺出家,法名「常進」。
民國38年 時局緊急,從軍入伍,由上海登艇來台。
民國48年 結束十年軍旅生涯,於東初老人座下再度出家。
民國50年 於高雄美濃朝元寺禁足、閉關六年,解行並進,深入經藏。
民國58年 留學日本立正大學,六年後取得博士學位。
民國66年 因東初老人圓寂返台,奉命繼承中華佛教文化館、農禪寺。
民國74年 於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
民國78年 創設法鼓山,以「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理念。
民國79年 召開第一屆國際佛學學術會議。
民國81年 提出「心靈環保」,成為法鼓山核心理念。
民國83年 提出「禮儀環保」,推動佛化聯合奠祭、佛化聯合祝壽、佛化聯合婚禮。
民國86年 出席義大利第十一屆國際宗教領袖和平會議,會後晤見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民國87年 獲《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對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物之一。在紐約與達賴喇嘛進行 「漢藏佛教世紀大對談」。
民國88年 提出「心五四運動——二十一世紀生活主張」。領導法鼓山投入九二一救災行動「台灣,加油」文宣撫慰無數傷痛的心靈。
民國89年 以漢傳佛教唯一代表身份參加「千禧年世界宗教與心靈領袖和平高峰會」。長期致力於文化教育工作,榮獲第二十屆行政院文化終身貢獻獎。 於美國象岡道場舉辦「默照禪四十九」。
民國90年 首度於法鼓山舉行「默照禪四十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